qc302 xz05 90e0h
976 87932 x20104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四十年砥砺奋进,成长为全球石化一体化龙头

时间:2024-02-06 11:21  |  来源: FX168财经

四十年砥砺奋进,成长为全球石化一体化龙头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是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商,炼油能力排名中国第一位,在中国拥有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商,乙烯生产能力排名中国第一位,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化工产品营销网络。

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7月的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98年改制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0年2月中国石化集团设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三地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1年8月8日,中国石化28亿股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中国石化的发展历程:1950初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能源行业特别是石油行业发展程度极低,煤炭消费占据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为做好统一管理和顶层规划,配合3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下设石油管理总局(其余下设机构分别为煤炭管理总局、电业管理总局和水力发电工程局),在1950年至1955年间统管全国石油工业。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

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中国石化的发展历程:1955年石油工业部

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工农业蓬勃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全国铺开,钢铁、汽车、机床、飞机等重工业领域初步发展,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但对能源的需求也迅速膨胀。燃料工业部业务庞大繁杂,其下设的煤炭、石油、电力部门分家诉求强烈。

1955年,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撤销燃料工业部,分别设立煤炭部、石油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一五”计划中,石油勘探是石油工业建设重点,石油工业部的分设为新中国初期大油田的发现勘探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石化的发展历程:1970年燃料化学工业部

1958年至1960年间国家第一次尝试下放管理权以激发地方积极性。但此次改革出现“一放就乱”的问题。因此国家重新采取了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应急措施,煤炭、石油、电力管理权限上收。

1

 

 

 
 970年前后,国家决定进行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权力下放。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发生逆转,中央重提精简国家机构、下放企业的管理权,财政、物资、基建投资权;另一方面,国家做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的预估,紧迫的战备形势要求建立起地方国防工业体系。在此背景下,1970年,中央撤销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合并为燃料化学工业部,几乎所有的生产建设单位全部下放地方。

中国石化的发展历程:1978年化学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

1975年前后,国家通过集中统一治理恢复经济。同年,国家逐步上收管理权限,重塑中央部门垂直管理体制。撤销燃料化学工业部,组建石油化学工业部。

1978年后,国家进行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地方财权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务院再次增设部分机构,撤销石油化学工业部,分别设立化学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

中国石化的发展历程:80年代“三桶油”雏形初现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海上石油资源开发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1978年,中央做出了加快勘探开发我国海上石油资源的战略决策,开展对外合作开发。1982年2月,石油工业部所属海洋石油业务独立,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1978年,我国原油产量已达1亿吨,但资源利用效率却不高,中下游化工企业因体制分割资源无法共享,中央决定进行石油化工体制改革。1983年石油工业部下属炼油厂分离,与化工部和纺织部的部分石化、化纤企业合并,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以振兴化工产业发展。

在改革开放后能源短缺的现实压力下,能源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开始萌芽。1985年,国务院提出政企分开。1988年6月实施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撤销石油工业部,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中国石化发展历程:1984-1996年逐步提高经济效益

1984年5月下旬,中国石化总公司提出《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最终目标是在1985年到1990年的6年内,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900亿元,1990年当年实现利税200亿元,即“三二九”承包方案。到1990年,实际完成投资44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946亿元,受原油调价影响,1990年当年实现利税167.5亿元未能达到目标。

随后提出1991年到1995年5年投入产出承包方案,目标被称为“五二一”:5年累计完成投资545亿元,1995年当年上交利税200亿元,5年累计实现利税1000亿元。到1995年,实际执行结果是,5年累计实现利税1170.76亿元,完成承包指标的117%;1995年当年上交利税250亿元,超过承包指标25%;5年完成投资804亿元,超过预定指标的47.5%。

中国石化发展历程:1998年成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为加快发展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垄断,推动竞争,1998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石油化工工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相互交换部分油田企业和炼化企业,并将原隶属地方政府的省、市、自治区石油公司相应地划转到两大集团公司,分别组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汉江石油管理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大庆石化总厂、抚顺石化公司、锦州石化公司、大连石化公司、兰州石化公司、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等14家炼化企业划入石油天然气总公司。6月13日—9月29日,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等18个省(区、市)及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等4个计划单列市石油公司先后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27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石化发展历程:2000-2001年四地相继上市

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成立前后,集团公司下属的部分特大型企业相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集中主业和优质资产设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25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0年10月9日-12日,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首次公开发行167.8亿股H股,募集资金34.6亿美元。同月18日、19日,中国石化H股分别在香港、纽约和伦敦市。2001年7月16日-19日,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在境内公开发行28亿股A股,募集资金108亿元。同年8月8日,中国石化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整体股份制改革以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在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惯例接轨,实现了对外经营战略、重大投融资决策、资金结算、对外合作、重大科研、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集中统一管理,克服过去多级法人、多层决策、分散投资的弊端,内部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中国石化发展历程:2001-2008年完成产业整合

2001年,中国石化开始整合成品油销售业务,参照国际一流公司的标准制定吨油销售成本,缩减成品油销售的管理层次,将原先从地方政府接管的19家省级销售公司进行整合,撤销县一级的石油销售公司。经过三年时间,2004年中国石化基本实现成品油由大区公司直接配送到单个加油站,大幅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成本,

提升了销售板块的经营业绩。

2002年起,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先后以238.96亿元收购集团公司炼化装置、油田、管道等相关资产,不断巩固公司主业发展优势。

2002年,中石化整合上市公司湖北兴化,2004-2008年,中国石化通过资产置换、吸收合并、股权转让、要约收购等方式整合下属上市子公司。产业整合是中国石化不断完善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的过程。

中国石化发展历程:2008-2016年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

自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上市以来,中国石化积极投建炼油化工新项目,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逐步开展国际合作,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1999年,中国石化第一次参加《财富》世界500强评定,以营业额340亿美元排名第73位。2011年8月3日,中国石化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2015年,中国石化以4468.1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首次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2位。

2017年至今:坚持高质量发展,逐步布局新能源转型

2017年,公司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海峡两岸最大的石化产业合资合作项目。

2018年,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100亿立方米年产能如期建成;公司“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绿色企业创建行动;镇海基地项目主体工程—扩建15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项目开工建设。

2019年,公司在广东建成我国首座油氢合建站,首次接收北极地区LNG资源,中科炼化项目建成中交。

2020年,向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出售油气管道相关资产。

2021年,中石化发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业务,目标打造“第一大氢能公司”“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公司将确保在国家碳达峰目标前实现二氧化碳达峰,力争比国家目标提前10年实现碳中和。

2022年,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投产。

2023年,重油催化裂解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是中石化自有最新重油催化裂解技术首次工业化应用。

中石化集团直接控股,分支机构百余家

公司最大股东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在原中国石化总公司的基础上于1998年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截至2023Q3集团公司持有公司股份比例67.22%。

业务覆盖石化全产业链,侧重下游炼化产品生产销售

公司广泛从事与油气勘探生产和石油制品生产销售有关的各项业务,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勘探与开发、炼油、营销与分销、化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销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化纤及其它化工生产与产品销售、储运;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产品和其它商品、技术的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技术、信息的研究、开发、应用。

 

 

 
 司原油产量位居国内第三名,天然气产量位居国内第二名,公司是国内成品油、石化产品销售巨头,成品油和化工品产销量均位居国内第一名,加油站数量位列国内第一名。

公司产品价格随油价波动较大,因此公司营业收入与油价关系较强。从各分部结来

 

 

 
 看,在不考虑内部抵销的情况下,营销及分销和本部及其他板块构成了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部分。

公司上下游一体化程度较高,高油价时上游板块创造利润,但下游板块相对承压,低油价时下游板块业绩回升,但上游板块盈利较弱。综合来看公司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受油价影响,但和下游炼油产品及化工品景气度相关性更强。分部业绩方面,各分部在历史上均出现过亏损,总体趋势是高油价时勘探与开发板块贡献主要经营利润,低油价时炼油和化工板块贡献主要经营利润,而销售板块经营利润相对稳定。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699亿元,同比+0.68%,实现归母净利润530亿元,同比-7.47%。2023Q3单季,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763亿元,同比+4.17%,环比+9.21%;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34%,环比+19%。中国经济恢复向好,国内天然气和下游炼化产品需求持续修复,主要化工产品需求回暖。公司上游业务受益于持续推进“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工作,业绩保持稳健,面对炼油和化工景气度修复,公司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同比显著增长,化工板块实现扭亏为盈。

现金流维持稳定,上游维持较高资本开支

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长期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且长期高于归母净利润。2022年,受成品油行业景气度下行影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资本开支方面,公司于2016-2022年完成了一轮较长的资本开支扩张周期,2023年开始资本开支周期性下降,但是上游资本开支仍然维持较高水平。

 

 

公司上市以来A、H股的累计股利支付率分别为48%、52%。22年中期分红和末期分红的累计分红率为64.8%,A、H股股息率分别达到8.14%、10.66%。根据《中国石化未来三年(2023年-2025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公司承诺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归母净利润的30%。2022年公司实施了史上首次A股回购,实际回购公司A股股份4.4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7%,使用资金总额(不含交易费用)为人民币18.88亿元。若考虑年内股份回购金额,合并计算后2022年度分红比例约为71%。

截至2023年10月27日,公司已回购A股447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4%,回购金额为2.67亿元。回购H股股份652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05%,已支付的总金额为2.88亿港元。

提高上游资本开支,加大“增储上产”力度

公司响应国家“增产上储”号召,注重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持续优化投资项目管理,2022年公司实现资本开支1891亿元,同比+13%,其中上游资本支出833亿元,同比+22%。2023年公司计划资本支出1658亿元,其中上游计划资本支出为744亿元,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公司18-22年上游板块资本开支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为公司产品产量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至今,公司原油产量先下降后企稳,天然气产量逐渐增长。2022年,公司拥有原油储量16.59亿桶,天然气储量2493亿方,分别同比+15.2%、+4.2%,2022年原油产量为2.80亿桶,同比+0.4%;天然气产量为354亿方,同比+4.1%。中国石化大多数油田位于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共分为11家油气分公司进行油气勘探生产工作。胜利油田是中国石化最主要的油田,长期贡献公司原油产量的主要部分。2022年,胜利油田全年原油产量2340.25万吨,占公司国内原油产量的68%。

截至2021年底,中国石化集团在全球23个国家投资46个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已初步形成油气并举、海陆兼顾、常规非常规多样化的总体境外油气战略布局。2021年公司完成权益产能建设292万吨,中标伊拉克曼苏里亚气田项目,完成安哥拉28勘探区块签约,成功拿下俄罗斯UDM公司丘德尔油田扩边资产。

2009年起中国石化开始参与国际LNG长约的签订,中国石化目前主要执行来自美国、卡塔尔、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LNG合同,累计合同量为1630万吨/年。2021-2022年,公司加强与海外气源方合作,先后签订美国、卡塔尔等LNG大单,并参股卡塔尔NFE天然气扩能项目。2022年,公司进口天然气1439万吨,销售气态LNG215亿方,销售液态LNG142万吨,为加速发展公司天然气业务、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做出巨大贡献。

十年跨越发展,打造页岩气中国样板

自2006年以来,中国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经历了调研及选区评价、勘探突破和勘探开发快速发展3个阶段。2012年,海相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高效建成中国首个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并实现威荣深层页岩气商业开发及其他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页岩气探明储量、产量快速规模增长。 经过十余年的科技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中国石化创新引领了页岩气藏精细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发展了立体开发调整技术,形成了山地条件下优快钻井与长水平井分段压裂及气田绿色开发配套技术。截至2019年末,中国石化累计探明地质储量7489×108m3,年产气量达73.8×108m³,累计产气294.6×108m³。

公司响应国家“增储上产”号召,积极推动页岩油勘探和开发技术攻关工作,在示范区内克服资源开发难度大的困难,取得了一系列勘探开发成果。2022年8月底,胜利济阳陆相断陷湖盆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揭牌,预计到“十四五”末,该示范区将实现页岩油探明地质储量1亿吨,新建产能100万吨,年产页岩油当量50万吨;江苏油田已投产页岩油井累产油突破4万吨。

22-23年油价波动不改上游盈利能力

公司上游板块的盈利能力与油价相关性较大,但是天然气业务收入占比从2014年的14%提升至2022年的49%,在天然气业务比重逐渐增加、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展的背景下,天然气业务的盈利能力重要性日益增加。从历史数据看,公司上游业务的盈利能力与油价高度正相关,11-14年高油价时期公司上游板块盈利高企,而15-20年低油价时期公司上游板块盈利不振,存在长时期亏损。2022-2023年,油价历经剧烈波动,布油价格冲高后回落,但公司上游板块的盈利能力却维持了较高水平。

桶油成本逐渐受控,LNG减亏改善上游盈利

上游板块盈利维持高位得益于桶油成本的受控和LNG进口业务亏损的降低。桶油成本方面,公司作业费和DD&A长期呈下降趋势,勘探费用和资源税维持一定额度,而石油特别收益金的征收随油价征收而变化,油价降低会大幅减少石油特别收益金的额度。LNG进口方面,2022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均历经了大幅波动,亚洲LNG进口价格上涨迅速,公司按照采购价格和市场情况,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和结构,减少毛利较低业务销量,全年液态LNG销量同比降低 66%,有效避免了亏损的扩大,提振了上游板块盈利能力。

需求担忧叠加OPEC+减产不及预期,23Q4油价进入下行区间

2023年7月以来,一方面OPEC+对原油供给端的话语权依然较强,沙特加强减产力度,另一方面全球原油需求逐步复苏,原油供需维持紧平衡,油价持续上行。2023年10月以来,全球原油需求担忧再起,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原油溢价逐渐回落,叠OPEC+减产计划受到市场质疑,油价进入下行区间。截至2023年12月8

 

 

 
 日,布伦特、WTI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为75.65、71.26美元/桶,较10月初分别下跌16%、20%。

OPEC+部分成员国将在24Q1自愿减产220万桶/日。2023年11月30日,第36次OPEC 和非 OPEC 部长级会议举行,成员国各自宣布在明年一季度自愿减产,总规模合计219.6万桶/日。其中沙特减产100万桶/日,俄罗斯减产30万桶/日的原油和20万桶/日的燃料油。其余国家的原油减产规模分别为:伊拉克22.3万桶/日、阿联酋16.3万桶/日、科威特13.5万桶/日、哈萨克斯坦8.2万桶/日、阿尔及利亚5.1万桶/日、阿曼4.2万桶/日。OPEC公告显示,第37届会议定于明年6月1日举行;巴西受邀于明年1月加入OPEC+。

中长期原油需求向好,供给缩减将使原油基本面依然趋紧

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减缓,未来地缘政治风险溢价会逐步减弱,油价将逐步回归基本面。随着全球宏观经济逐步向好,原油需求有望逐步向好,IEA于11月月报中预计24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93万桶/日。随着OPEC+持续约束产量,油价供需格局有望持续改善。长期来看,中长期全球上游投资不足,油价有望维持高位,持续看好油气产业链。

中长期上游投资不足,利好油价中枢维持高位

 

 

 
 较于2022年资本开支实现值,巨头23年的资本开支计划以维持稳定为主,23年五家公司资本开支计划值合计增速仅为8%。此前,面对化石能源未来和能源转型两大议题,欧美石油公司分为鲜明的两大派别,BP、壳牌等欧洲公司在更大的环保压力下,均公布了较为积极的向低碳能源转型的目标,但美国的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则更加看好化石能源的未来,在能源转型方面的举措较为谨慎。但2023年工作计划中,巨头普遍放缓了对能源转型的展望,新能源投资增速亦将放缓。我国炼油产能稳定增长,独立炼厂产能占比持续提升

我国2022年炼油产能较2021年同比增长约1400万吨,同比增长1.54%,已成为世界第一炼油大国。2022年我国独立炼厂产能已达到3.81亿吨/年,位居国内炼油产能首位,产能占比为39%。其中,山东独立炼厂总炼油能力1.72亿吨/年。民营炼化的崛起改变了国内石油炼化产能格局,独立炼厂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国内石油炼化行业中的产能占比不断加大。

成品油炼制规模优势显著,市场份额全国领先

炼能位居全国第一,炼厂平均规模不断提升。股份公司成立至今,公司引领我国炼化行业发展,积极扩大投资,顺应经济发展和石化产品需求增长趋势,不断提高炼油能力,炼能从2000年的1.3亿吨扩张至2022年的2.8亿吨(权益)。随着公司新建装置日益大型化,2022年单个炼厂规模达到1049万吨。受益于规模化炼厂建设和全国布局,公司在炼油领域的规模优势无可撼动。

民营炼化崛起冲击公司市场份额,但仍维持较高水平

2011年,以原油加工量口径计算,公司占据全国49%的炼油市场份额,以汽柴煤油产量口径计算,公司占据全国48%的炼油市场份额。2015年以后民营炼厂逐渐扩能,公司市场份额受到冲击,但仍维持较高水平,2022年公司原油加工量、汽柴煤油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6%、38%。

降本增效叠加油价位置适中,看好公司炼油盈利能力提升

回顾历史,公司炼油板块盈利能力受油价和成品油景气度影响较大。2011年以后,中国石化炼油板块的盈利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区间:(1)2011-2014年,国际油价中枢维持100美元/桶以上高位,公司炼油业务盈利能力微弱;(2)2015-2019年,油价从高位跌落,叠加国内成品油市场景气度有所上升,公司炼油盈利中枢逐渐抬升,但2019年开始受行业竞争格局恶化影响,炼油盈利能力有所下滑;(3)2020-2022年,油价剧烈波动,成品油市场景气度严重分化,公司炼油板块的盈利能力也历经了大幅波动。展望2023年及未来,:(1)随着油价从2022年高位跌落,成品油的盈利空间有望上升;(2)公司加强“降本增效”工作,成本控制能力优秀,因此看好公司炼油板块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

(1)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含)时,按原油价格每桶40美元、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2)高于每桶40美元低于80美元(含)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

(3)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4)高于每桶130美元(含)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预计中长期油价中枢为70-80美元/桶,在70-80美元/桶的油价下,中国石化的炼油板块可按正常加工利润 率计算成品油价格,收入端有望得到保证。

公司原油成本与油价挂钩,税金成本相对稳定。根据公司财报数据对公司的炼油成本进行拆分,公司原料油成本占公司吨油成本的比例最高,为60-70%,且数额与油价直接挂钩。吨油成本中第二高的项目是税金及其他,以成品油消费税为主,因此税金及附加的总额在吨油成本中的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公司积极推进“降本增效”工作,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力度。在集团公司的统筹安排下,炼油板块根据市场预测情况,及时优化原油采购方案。根据市场预测情况,在原油价格较低时,加大库存运作力度、多购原油。

相较民营炼厂,公司折旧和财务费用优势显著

中国石化的炼厂建设时间较长,比如主力炼厂茂名石化、镇海炼化、燕山石化分别始建于1955年、1975年和1970年。经过多年折旧,主体工程折旧基本完成。2014年,中石化炼油+化工的吨油折旧仅为115元/吨,15年至今公司增加新的资本开支,使吨油折旧持续上升,但2022年吨油折旧仍位于158元/吨的相对低位。按照20年线性折旧测算了几大民营大炼化项目的吨油折旧,中石化与新建项目相比拥有较大的折旧成本优势。此外,民营大炼化项目普遍进行大规模融资,而中国石化融资较少,财务费用较低也将成为成本优势的来源之一。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增炼能主体日益多元化

2022年,我国千万吨及以上炼厂已增加到33家,炼油总产能达到9.8亿吨/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除“三桶油”投建的大型炼厂外,地方民企在我国炼化行业的话语权与日俱升。2019年至今,恒力、浙石化、盛虹等一批千万吨级的民营炼化项目持续投产,民营企业在炼化总产能中的占比持续上升,2019年以来,我国炼能合计扩充1.14亿吨。2022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炼油能力为5.35亿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比例为54.5%;中国化工和中化正式重组为中国中化,炼油能力为6000万吨/年,超过中国海油的5080万吨/年成为国内第三大经营主体;民营企业炼油能力为2.94亿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比例为29.9%。

 

 

 
 
 

国内成品油市场长期过剩,出口缓解国内市场供应压力

随着国内炼油产能的快速提升,近年来我国成品油产量也在持续上升。2022年国内炼油行业开工率仅为69%,供给过剩已经十分严重。2022年国内总共生产汽、柴、煤油3.66亿吨,同比增长2.4%,主要是由于成品油整体需求疲弱,但柴油出现季节性景气现象。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国成品油整体消费增速处于放缓状态,2022年国内汽、柴、煤油表观消费量3.33亿吨,同比增长2.0%,国内成品油过剩现象依然存在。

炼能红线约束下小型炼能加速淘汰,利好规模化炼厂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在供给侧发展受限的环境下,后续大幅新增炼化产能有限。若以2022年9.8亿吨/年的产能计算,炼油行业只有2000万吨新增产能空间,但是,2023年炼油行业拟在建项目总产能达万吨,且均为目前国家正常审批的项目,不可能取消或规模缩减,这就产生了拟在建项目和总体控制水平的矛盾。对落后和小规模装置的淘汰,将会是中国控制炼油规模的主要方式。

消费税改革:历经30年变迁,成品油消费税趋于规范

成品油消费税政策自1994年确立以来,历经30年改革变迁,在征收品种,税收额度以及细节条款上趋于规范,呈现出税目逐渐丰富,单位税额缓慢增加,该趋势助力中国成品油市场的有序发展。成品油消费税政策变迁中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引导燃料消费方向;扩大纳税成品油品种范围,管控危害成品油市场秩序的偷漏税行为。

销售板块盈利能力稳定,业绩穿越油价周期

销售板块盈利能力与油价相关性较弱,2020-2022年EBIT逐渐回升。从历史数据看,公司销售板块的盈利能力虽与油价和成品油下游需求有一定关系,但始终能保持不低于200亿的经营利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亏损,销售是公司盈利最稳定的业务板块。2020-2022年,随着成品油市场日益规范化,公司销售板块业务逐渐企稳回升,看好销售业务作为公司业绩的压舱石。

加油站资源是主营炼厂的核心渠道优势

由于国内成品油供给过剩越来越严重,主营企业和地方企业在成品油销售渠道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地方炼厂主要以直销、分销和批发作为其成品油销售的主要模式,在终端加油站渠道上的布局十分单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新建加油站或购置现成加油站的成本高昂,地方炼厂难以大量增加其加油站的数量。高昂的地价直接阻碍了民营加油站的规模化布局,再加上加油站的审批手续繁琐漫长,导致地方炼厂在成品油终端零售渠道上的竞争劣势越来越大。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占据国内超过95%的零售市场份额: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成品油生产和销售企业,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在成品油的销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特别是在零售市场上。经过的计算,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2021年分别占据了国内60%和35%的成品油零售市场份额,合计市场占有率高达95%。

中国石化在华东、华南、华中拥有高加油站网络优势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加油站地理位置布局分界明显,主要是由于加油站布局和其炼厂拥有一定的协同性。由于历史沿革问题,中国石油炼厂多位于大型油田周围——东北、西北地区,而中石化更多的位于中部和南部地区。地理布局的区分直接导致两者不同的加油站网络区域优势。中国石油在东北、西北地区拥有绝对的加油站网络优势,在西南地区也拥有较强的加油站营销网络优势;而中国石化在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拥有极强的加油站网络布局和终端销售优势,在华北地区也拥有较强的加油站网络优势。也就是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在各自的区域市场占有主要的市场份额,泾渭分明。

零售渠道优势创造额外溢价,体现加油站资产价值

将中国石化零售-直销价差,与行业批零价差对比。2022年,中国石化汽油零售-直销价差为2093元/吨,行业年均批零价差为1201元/吨,二者存在892元/吨的差价;中国石化柴油零售-直销价差为757元/吨,行业年均批零价差为651元/吨,二者存在106元/吨的差价。中国石化与行业批零价差的溢价,主要体现中国石化加油站布局和网络效应的价值。

 

 

 
 捷创立于2008年,是中国石化非油品业务的运营主体。2014年3月,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石化非油品业务向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易捷孵化了卓玛泉、长白山天泉、鸥露纸、赖茅酒、三人炫酒、澳托猫汽服、易捷咖啡等子品牌;发展汽服、餐饮、广告、金融等多种业态,建设加油站汽服网点9400余座,拓展餐饮门店1400余座,开发广告媒体15万块;积极打造全国统一线上平台和会员体系,推出易捷国际跨境商城,构建“易捷自提、易捷到车、易捷到家”等全渠道消费场景,目前全国全渠道会员超2.5亿。

2022年,易捷不断扩大业务规模,便利店数量达2.8万家,同比增长2.9%,易捷养车门店近1万座,易捷销售规模达到381亿元,同比增长7.6%,成为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直营连锁便利店、最大的自营洗车服务平台。除便利店货品销售外,加油站提供的餐饮、汽车维修、保养美容、车辆保险等相关业务,也逐渐成为非油业务新的消费增长点。

依托加油站网络体系,非油业务营收、利润稳步增长

公司利用自身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国最大加油站网络体系,开拓并打造“易捷”这一非油品业务品牌,具体涵盖24小时便利店、快餐、广告等。伴随着易捷的十年发展,中国石化非油业务收入与盈利稳健增长:2022年非油业务实现收入381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2022年单店利润达到16万元,同比增长5%。2023H1实现非油业务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净利润27亿元,同比增长4%。

非油业务位居行业前列,品牌势能持续增强

易捷凭借“五位一体”品牌打造理念,建设了“人·车·生活”服务品牌,品牌势能持续增强。凭借全国2.8万家便利店,易捷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门店数量第二的连锁便利店品牌,位居零售行业前列。在2023中国品牌价值信息中,易捷的品牌价值达到206.97亿元。中国石化从“可信度”“辨识度”“忠诚度”“知名度”“美誉度”大力提升品牌建设水平,促进品牌快速增值,形成了“五位一体”全面推进易捷品牌建设思路。

建设数字化赋能汽服门店,强化合作应对新能源转型

易捷利用新技术,构建智慧车联生态,进一步提升汽车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其中,易捷通过物联网技术打通“易捷养车”系统与洗车设备的连接,通过制定企业物联网直连洗车机协议标准。2023年4月,中石化易捷与京东养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汽服门店建设、供应链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截至2023年9月,双方已在江苏、安徽等6个省共同建设20座易捷养车——京东养车双品牌综合汽服门店,为用户提供“专业、快捷、安心”的一站式养车服务体验。京东养车与易捷养车的合作将推动标准化、数字化赋能汽服门店建设,共同做好品牌营销,应对新能源转型。

化工业务覆盖石化全产业链

公司的化工业务覆盖石化全产业链,以石脑油裂解制乙烯为核心,发展下游各类化工品,主要包括中间石化产品(氯乙烯、醋酸乙烯、甲苯、二甲苯等)、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乙二醇、丙烯腈、PTA等)、合成树脂(三种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腈纶、丙纶等)以及合成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SBS、丁基橡胶)等。2011年以来,随着炼化项目改造扩建,公司化工品产量稳步提升。

盈利能力随化工行业整体周期波动

需求端,公司下游化工业务需求繁多,整体上与化工行业整体需求相关。供给端,原油是公司化工业务的主要成本项目,化工业务盈利能力基本遵循着与油价的负相关关系。2023年,面对新增产能加速释放的严峻形势,公司前三季度化工板块实现息税前利润-67亿元,23Q3单季实现息税前利润0.5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23年前三季度公司化工产品经营总量为6343万吨,同比增长5.0%,分别生产乙烯、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合成纤维、合成橡胶10662、15233、5943、803、1052千吨。

加速炼化升级布局,谋求化工转型发展

公司大力打造新型大炼化基地,2020-2022年期间中科炼化一体化、镇海炼化一体化一期等项目相继投产,形成了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4个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炼化基地,未来公司将依托镇海炼化一体化二期、古雷炼化一体化二期等工程,不断强化在大化工领域的地位。中国石化有大量历史形成的老炼厂,公司在老炼厂投入装置改造,不断“减油增化增特”,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现有装置的盈利能力。

乙烯:扩产高峰进行时,公司龙头地位稳固

截至2022年底,我国乙烯产能达到了4675万吨/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7月,我国乙烯产能共计4876万吨,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乙烯产能分别为866万吨、1578万吨,“两桶油”乙烯产能合计占我国乙烯总产能的50%。2015年以后,随着石化行业投资向民间资本开放,恒力石化、荣盛石化等民营企业纷纷投建大型乙烯装置,并于2019-2022年间相继投产,民营企业的乙烯产能日益增长,我国乙烯生产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

乙烯需求仍有较大缺口,替代空间广阔。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游需求广阔,乙烯当量是指将生产下游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等产品折合成需要乙烯的量,乙烯当量消费量是国内产量+进口量-出口量+下游产品净进口的折合,相比于乙烯的表观消费量数据能够更好的体现乙烯的实际需求情况。按照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三种主要产品的进口量测算乙烯当量需求,测算结果表明,2022年我国乙烯当量需求量为4832万吨,乙烯当量自给率为60%。

按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披露,2022年我国乙烯当量自给率提升为66.2%。随着2019年以来新增 产能的陆续释放,以及未来新增产能的逐步投产,我国乙烯产量有望持续上升。

截至2023年8月,我国仍有大量乙烯项目在建或规划,其中以“两桶油”为主力,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建或规划的乙烯产能分别为720万吨、910万吨。2023、2024年我国有望分别新增乙烯产能376万吨、590万吨。

丙烯:开发PDH工艺,掌握自主技术

伴随全球烯烃生产工艺多元化,传统工艺路径供应趋缓,PDH成为丙烯主要扩张方向。目前国内PDH项目使用较多的技术主要还是Catofin和Oleflex工艺,分别归属于霍尼韦尔UOP公司和ABBLummus公司,PDH工艺主要掌握在国外专利商手中,严重制约了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2021年7月,由洛阳工程公司(LPEC&GPEC)与石科院联合开发的60万吨/年移动床丙烷脱氢制丙烯(PDH)工艺包通过了集团公司组织的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该工艺采用的石科院PST-100催化剂综合性能国际领先,工艺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流程先进,设计合理,建议加快推进工业应用。中国石化60万吨/年PDH工艺包的成功开发标志着我国在丙烷脱氢制丙烯领域实现了独立自主。

2023年7月,北海炼化PDH中试装置在北海炼化建成中交,该项目是中国石化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DH中试装置,对于打破国外PDH技术垄断、提升中国石化在PDH领域国际竞争力以及推进北海炼化公司“油转化”进程都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炼化产业链价差仍在底部,静待炼化需求修复

2023年,主要炼化产品下游需求恢复缓慢,炼化产品价差分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统计了主要“炼化-化纤产业链”产品的历史价差情况,截至12月11日,除炼油价差外,绝大多数产品价差低于2017年以来均值,位于历史较低分位,目前炼化行业已处于景气底部,随着行业供需逐渐修复,产品盈利能力有望回暖,静待炼化板块底部反转。

去库存周期开启,化工品需求有望底部回升

库存周期方面,我国处于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第四轮库存周期的尾声阶段,开始由“主动去库存”阶段转向“被动去库存”阶段,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将逐步好转。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滑0.1%。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逐步改善,相关化工品库存的逐步去化,各类化工品的景气度将有望得到提振。化工品价格方面,自7月初以来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步好转以及相关化工产品库存的去化,我国化工产品价格触底反弹。根据iFinD数据,截至2023年12月8日,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为4603点,相较于7月初上涨8%。

全面发力高端新材料,积极开拓化工新材料市场

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力下游化工新材料、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石化产业体系成为新课题。“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夯实‘一基’,打牢能源资源基础;巩固‘两翼’,提升洁净油品和现代化工发展质量;做大‘三新’,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其中,在新能源领域,加强地热开发利用和风电、光伏布局,巩固在氢能领域的产业领先优势,塑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全面参与充电、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速发展氢能。

百亿定增彰显公司信心,坚定新材料、新能源发展之路

2023年3月27日,公司发布《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公司预计以人民币5.36 元/股为发行价格,向母公司中石化集团定向增发2.39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120 亿元(含本数),用于清洁能源、高附加值材料等方向的业务发展升级。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将增加公司天然气、燃料电池用高纯氢供应能力,提高 POE、EVA 等高附加值材料生产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公司积极向清洁能源、高附加值材料领域转型,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发挥先锋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天津LNG项目三期工程一阶段项目已取得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所涉土地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公司正积极推进相关使用权证的办理事宜。燕山分公司氢气提纯设施完善项目积极推进相关承包单位的招标。

光伏胶膜材料:进一步扩充EVA,POE产能

2022年我国EVA总产能为215万吨/年,产量约167.6万吨,消费量约276.1万吨,自给率由2021 年的49.1%提升至60.7%,供应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国内EVA除总产能稳步提升外,各生产企业也在积极调试,提高其光伏料的供应能力。2023年3月27日,中国石化披露定增预案,拟发行A股股票22.39亿股,最高募资120亿元,将主要投向清洁能源和高附加值材料两个领域。本次募投项目包括POE、EVA等高附加值材料领域项目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公司业务转型升级,为自身向高附加值材料领域延展升级打造良好基础。

碳纤维:“新材料之王”迅速发展

自2017年始,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的国产碳纤维产能扩张加速。2022年国产碳纤维供应量达到4.5万吨,首次高于进口量。而中国石化已在2022年10月13日实现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国产化,第一套国产线在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生产出合格产品,产品性能媲美国外同级别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从关键技术突破、工业试生产、产业化,成功走向规模化生产。由于其出色的性能,碳纤维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被用于制造飞机结构、卫星和航天器部件,以提高飞行性能和燃油效率。在汽车工业中,碳纤维被用于制造高性能赛车和豪华汽车的车身和零部件,以实现重量减轻和提高安全性能。此外,碳纤维还用于体育用品、船舶、建筑和能源领域等。

积极布局可降解材料领域,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凸显

当前,塑料污染防治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于2020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可降解塑料”作为塑料制品替代方案之一被多次提及。此后,受“禁塑令”“双碳”等政策驱动,我国可降解塑料产量和销量增速明显提升,2021年产量和销量分别为30.2万吨和27.6万吨,均比上年增长逾20%,在建拟建年产能超400万吨。 作为中国最大的合成树脂生产商,中石化是首家加入终止塑料废弃物联盟(AEPW)的中国大陆企业,近年来 在易回收、可循环、可降解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探索合成树脂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能源转型正当时,氢能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中国石化拥有国内最大的制氢能力,2022年的氢气产量高达445万吨,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3.3%。主动强链延链,带动行业发展。积极企地对接沟通,加大企业强强联合力度,充分发挥主体支撑及融通带动 作用,与10余个省(市)签订了氢能合作相关协议,重点打造“3+2”示范城市群加氢站网络建设。加氢站建设方面,中石化利用3万多座加油站的销售网络优势加快建设全国加氢站网络,2022年新建成加氢站24座,累计建成98座,年加氢量超过1,700吨。计划在“十四五”时期加氢能力达到12万吨/年。

 

编辑:风中的自由